发布时间: 2025-03-24 来源: 人民网
教育,国之大计,党之大计。3月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、民进、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表示:“教育问题既是惟此为大的事情,也是非常复
教育,国之大计,党之大计。3月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、民进、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表示:“教育问题既是惟此为大的事情,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。既要久久为功,又是当务之急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,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,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方法论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,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,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深化教育综合改革,加快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不可能一帆风顺,而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。”道路越是艰辛,越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。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看,立德树人必须久久为功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教育,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”。最基本的,往往也是最需要下力气、费工夫的。比如,对于学生启智、心灵培养和基本认知能力的培养,都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。打牢“基本功”需要日复一日坚持,脚踏实地、循序渐进,切不可急于求成、操之过急,否则会欲速则不达。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看,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必须久久为功。新中国刚成立时,文盲、半文盲占总人口80%。经过坚持不懈接续奋斗,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,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。昔日的文盲大国成为教育大国,正迈向教育强国,人口大国也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大国。实践证明,只有保持历史耐心,久久为功,扎实推动教育改革发展,才能为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。
利在千秋、功在当代,办好教育也是当务之急。在地方工作期间,习近平同志就提出:“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‘等一等’的。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:“教育要想在前头,赶在前头。”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。不能“等一等”,必须“在前头”。从人民利益出发,解决教育领域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当务之急。比如,近年来人民群众对“入好园”“上好学”“就好业”的需要日益增长,对提高教学质量、发展素质教育等的愿望更加强烈。只有抓住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问题,深化教育综合改革,促进教育公平,提升教育质量,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。从经济社会发展出发,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同样时不我待。又如,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教育事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。以数字技术发展给教育事业插上数字之翼,有助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,有助于培养更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。再如,受经济结构转型、人口结构变化等影响,当前我国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,只有着眼现代化需求,适应人口结构变化,深化教育综合改革,科学布局未来教育资源,才能尽快化解“有岗无人上、有人无岗上”的矛盾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久久为功和当务之急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、相辅相成。久久为功图的是长远,当务之急抓的是当下,只有统筹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,才能既做好当前工作,又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近期,深度求索(DeepSeek)火爆全球,宇树科技机器人亮相春晚舞台,《黑神话:悟空》席卷全球市场……正是因为在科技创新浪潮中抓住“当务之急”,自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,同时坚持“久久为功”,持之以恒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,才实现了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良性循环。
教育,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走来,反映着当代社会变迁,托举着一个民族的未来,蕴含着短期与长期、当下与未来的辩证关系。发展教育事业,既要狠抓当前,又要着眼长远,把坚持久久为功和抓好当务之急统一起来,为如期建成教育强国贡献力量。
人民日报评论员:牢牢植根人民
——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④
凝心聚神谱新篇 —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
“艺”起战疫,“文”暖人心。从春晚新增抗疫节目到元宵节抗疫专场,从歌曲《坚信爱会赢》到《武汉伢》,从纪录片《中华医药 抗击疫情》到《在武汉》,从短视频《各地美食为热
思想纵横:初心恒心皆是为民之心
心宝贵,恒心难得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以百姓心为心,与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,是党的初心,也是党的恒心。”这表明: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恒心,都是为民之心。
聚众力、汇众智、集众志:大扶贫格局展
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,必须如期实现。其作始也简,其将毕也必巨。中国战“贫”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。